为促进细胞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继承与发展、开拓与创新,不断探索超高时空分辨率的力、光、电、磁、热、声学手段,集中我国优势力量打造引领细胞生物信息学前言与基础研究的区域高地,由中国-波兰测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承办的“第五届细胞生物信息学研讨会”于2023年2月22日至23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细胞生物信息学相关领域,包括生物力学及组织工程、生物传感、生物成像、生物芯片与生物信息学,汇集了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学者,交流展示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会议开始由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院士和本组的顾宁教授进行致辞。尤政院士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和学者到来的欢迎,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在细胞生信息学前沿研究和高水平人才方面取得的成绩,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顾宁教授回顾了细胞生物信息学研讨会的由来和办会初衷,表达了对相关领域研究者能够通过本次会议开展更多地交流与合作的期望。
随后,参会的研究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报告。常州大学邓林红教授介绍了机械拉伸诱导培养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中mRNA/miRNA表达的差异反应,这是呼吸机诱导的肺损伤的一种新型病理机制;浙江大学研究员庄柳静研究员介绍了团队近五年来关于细胞传感器的工作,以细胞传感与检测技术为主题,结合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微纳传感器设计与加工技术,电子电路系统设计和信号检测与处理等技术,设计制造了细胞传感器,并以心肌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心肌细胞的生物传感器,将其应用于药物评价的研究;西北大学樊海明教授介绍了跨尺度热磁效应分析设备,通过原位光谱和光学成像技术分析了微观磁热与细胞、蛋白质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深入了解微观磁热对细胞命运与功能的调控作用,为重大疾病的分子、细胞水平磁热疗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然后,同济大学成昱教授围绕微磁力调控开展了报告,针对微磁力的产生提出了高压强磁机械能增强和动态自组装机制,针对微磁力定点调控,通过对亚细胞结构的靶向,揭示了亚细胞结构与微磁力调控之间的“构-效关系”;东南大学孙剑飞教授就“医用磁介质增强精准磁刺激”做了报告,利用磁性药物响应外界磁场的办法实现磁场效应的聚焦,从而对局部神经进行选择性精准磁作用。针对不同部位神经调控的特异性,定制了不同代谢时间和尺寸的磁性药物,同时结合深度学习模型解释了生物效应机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凌乾教授围绕单细胞诊疗芯片,提出通过控制电场与单细胞实现穿孔,电场驱动大分子高速高效向细胞递送的方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王蜜霞副研究员介绍了一种高时空分辨双模微观功能定位系统及多通道硅基微电极阵列,获得了帕金森食蟹猴造模前后脑深部核团不同脑区神经细胞放电活动和递质释放特征,构建了一种基于非人灵长类食蟹猴智脑功能定位方法,实现了对食蟹猴脑深部核团的智能脑功能定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王蜜霞副研究员介绍了她们团队开展的细胞水平临床智能脑功能定位系统的研究,研制单位点/多位点微电极及其记录系统样机,解决国内尚无脑深部刺激(DBS)手术功能定位微电极记录系统相关医疗器械、被国外产品“卡脖子”问题,实现国产医疗器械的自主可控与高端引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钟景教授介绍了磁粒子成像及其在细胞示踪上的应用,基于磁粒子成像的细胞示踪技术,利用微纳米粒子对细胞进行磁标记,测量磁纳米粒子的磁化响应频谱,实现对细胞的定量可视化;华中科技大学周晓耘副教授介绍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技术在炎症显像领域的应用,设计了标记单个细胞以及靶向不通器官/组织共通炎症通路的新型PET探针,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了炎症在疾病中的机制。
23日下午,作报告的嘉宾有上海交通大学余辉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游慧娟教授、中国科学院罗金平副研究员、南京邮电大学丁显光教授、沈阳工业大学白石、中国科学院陈忠文研究员、浙江大学袁群琛,报告题目分别为“生物大分子的动态质量成像技术”、“核酸折叠动态的单分子研究”、“高时空分辨微电极阵列神经信息检测与调控研究”、“外泌体生物信息传感与诊疗”、“磁粒子成像技术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的应用”、“DNA-supported lipid bilayers as plasma membrane mimics”和“基于仿生嗅觉传感器的气味掩蔽定量化评价方法研究”。随后,会议继续进行,由华中科技大学刘熙秋副教授、南京大学周游副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潘鸣飞博士、安徽医科大学朱昱敏副教授和张贵阳副教授分别进行了题为“基与生物材料技术的肿瘤器官构建与细胞功能研究”、“计算光学与智能成像”、“关于仿生微纳探针与生理屏障间动态界面作用的纳米力学研究”、“循环RNA整合分析鉴定肝癌早筛生物标志物”、“新型酸响应COFs复合纳米体系高效共载蛋白类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协同肺癌治疗研究”的报告。
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上,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齐聚武汉,展示了细胞生物信息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促进了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系列会议的下次举办地点将在同济大学,届时希望再一次看到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交流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