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高日晶,烟霏云敛。“2023生物材料与生物医学及交叉科学国际论坛暨第二届东钱湖生物医学峰会”于10月29-31日在美丽的东海港口城市宁波顺利召开。本届论坛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市委人才办主办,宁波材料所吴爱国研究员和李娟研究员分别担任会议主席及执行主席。论坛以全英文进行,仅设院士报告环节,国内外共13位院士受邀出席论坛,11位院士作了主题报告。
10月30日全天及31日上午,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评委/瑞典皇家科学院前院长Dan Larhammar院士、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院士、中科院杭州医学研究所谭蔚泓院士、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秀荣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徐国良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李晨钟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院士、挪威奥斯陆大学Harald Stenmark院士、西湖大学施一公院士、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汪劲院士、西湖大学杨健院士带来了高质量的学术报告。
Dan Larhammar院士聚焦蛋白质组库的挑战和机遇,指出人类大脑的非凡复杂性部分源自于在脊椎动物进化的早期,基因发生了两次倍增事件,导致了不同家族的蛋白质之间高度相似的结构,且基因倍增产生了治疗新靶标。92岁高龄的董绍俊院士作了30分钟的全英文精彩报告,赢得了在场听众的尊敬和热烈掌声,她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种生物杂化光电化学电池,实现了一体化体系下太阳能的连续转化与存储,为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并为海水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谭蔚泓院士回顾了其在核酸适体、分子识别、纳米生物传感等领域进行的大量系统的原创性工作。提出了基于核酸适体细胞筛选的膜蛋白研究方法,该方法揭示了细胞识别的基本性质,并提供了细胞膜蛋白研究、尤其是单细胞蛋白质组研究的有力工具和新的研究范式。杨秀荣院士阐述了双偏振干涉方法(DPI)对在线免标记和实时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该方法对于深入认识生命现象、设计和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徐国良院士在报告中讲解了胚胎与成体干细胞分化过程中,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分享了关于动物基因组中的一种新的碱基修饰形式,揭示了Tet双加氧酶在哺乳动物表观遗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李晨钟院士结合生物电子学与诊疗传感器设计进行报告,能够实现高分辨率、实时传感和体外分析活细胞/组织的生化、遗传和代谢活动,有望实现全世界远程诊断。阎锡蕴院士回顾了纳米酶的发现及研究历程,并表示纳米酶的应用已扩展到生物学、医学、农业等诸多领域,并逐步从人类疾病的诊断转向人类疾病的治疗,促进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改善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Harald Stenmark院士聚焦溶酶体修复,他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分子机制,通过修复溶酶体膜上的孔洞来对抗溶酶体膜的渗透性,利用分子层面上溶酶体的通透性机制,可以开发更多针对溶酶体干预的肿瘤治疗策略。施一公院士在报告中强调了剪接前体信使RNA(pre-mRNA)在真核生物信息流中的重要性。其团队报道了第一个完整剪接体的原子结构,随后揭示了其组织和活性位点的保守特征,剪接体组装、激活、催化和分解的分子机制。汪劲院士独辟蹊径,阐述了势能景观和流的双重驱动力可对吸引子的深度和宽度、势垒高度、状态转换的路径和态转换时间等功能和过程产生显著影响,能够用于识别功能的关键基因和关键调节,其团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理解细胞命运决策和振荡等生物重要过程的基本机制。杨健院士聚焦柠檬酸基生物材料,已成功应用于软组织和硬组织工程、药物传递、体外和体内生物成像和生物传感以及防伪等领域,为解决工程复杂组织和器官的重大挑战提供了新机遇。
纳米组陈怡副研究员全程参会并参与了研讨。为期两天的论坛围绕生物医学与材料及与医学交叉融合主题,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并促进生物医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交叉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