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anoscale杂志上刊载了一篇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思金研究员的课题组发表的关于纳米银毒性的综述,文章从当前纳米银在食品包装、纺织、化妆品等行业的广泛的市场化出发,分析了曝露于纳米银的风险,并从细胞生物学层面对纳米银的摄取以及产生毒性的机制作了系统的介绍,对研究纳米银相关方向的同学非常有启发意义。
除此之外,结合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之前发表的文章不难发现,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些生物学指标和各种机制,而是一直致力于引导业界正确、规范、健康地应用纳米银。联想去年在苏州举办的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博士生论坛上江桂斌院士的报告中提到的一个工作: 他们对市面上数种标称含有纳米银的各类产品中的银元素用等离子体质谱做了定量,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并不含银,另外还有一些产品中的银为离子态,而不是纳米颗粒。说明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厂商在利用“纳米银”这一概念进行炒作,获取利益。这些厂商利用消费者对纳米技术的陌生,一方面鼓吹甚至虚假宣传所谓的“纳米”,另一方面又回避纳米技术可能引起的安全性问题,可谓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所以作为近距离接触纳米技术的老师和学生,确实有必要在研究颗粒组装、摄取、抗肿瘤等各方面高深知识之余,向大众普及纳米技术的基础。当全球数十亿的普通消费者不认为这个10-9米的尺度是个噱头,而确实是能被用于提高一些消费品的使用体验的时候,纳米技术才会取得更加蓬勃的发展。
Nanoscale原文链接: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5/nr/c5nr01133g/unauth#!div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