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闹市中的学术圣地——丁家桥校区随感

时间:2016-12-21作者:刘坤良点击:

大一下学期,学院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到老师们的实验室和课题组多走走,参观学习。我的导师熊非老师在丁家桥办公,因此,在大一快结束的时候,我第一次来到丁家桥。
那时候只有一号线可选,从九龙湖乘坐公交在百家湖站上地铁,玄武湖站下车。当时对南京市区还不了解,下车后一阵懵。当时的湖南路还是坦途的大道,在百度地图和路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东南大学的丁家桥校区。除去之前的迎新晚会,这是我第一次走在桥区的校园里。相比九龙湖和四牌楼,丁家桥的校园是最小的,而且存在感也比较低,毕竟只有医学院,公卫,生医和国际交流四个学院。桥区的图书馆也不大,简单的三层建筑,人文讲座也比较少,宿舍里的设施也早被学长学姐们吐槽的体无完肤。可以说是怀着对九龙湖的眷恋和桥区的恐惧来到这个校园。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因为来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希望,所以之后发现丁家桥这个神奇的地方真是出奇的好,在这个校园生活了两年后,更是爱上了这个地方。
对我而言,桥区最吸引人的地方有三点:浓厚的情怀,精致的环境,便利的生活。我们学院分布在三个校园中,整个东大中都属罕见。在湖区的前两年,归属感总归不是太强烈,院内文化交流出现断层,遇事缺乏指导。甚至别的院同学还会问:你们是不是住两年就走。来到桥区这边,算是有了真正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从大三开始,张宇老师开展的DCL课程,我们第一次能与学时和能力高出我们很高等级的师兄师姐交流。那个时候,谢俊师兄作为我们小组的tutor,给予我们非常细致的指导;回想起当时提出的一些想法,真有些天方夜谭的感觉,但师兄还是耐心地引导我们。对于大部分生医人来说,尤其是生物电子学方向的生医人,第一个接触到的课题组就是纳米技术研究组。组内各位老师,师兄师姐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令我们敬佩向往,当我发现实验室在晚上11点还有实验进行时,惊讶之情难以言表。从最开始的短暂接触到在实验室中开展SRTP和毕设,我们在老师和师兄师姐地指导下逐渐成长。
除了我们课题组这个小环境之外,整个丁家桥的大环境也是风格独特,充满情怀。尽管南京铁道医学院这个名称已经弃用10多年了,但丁家桥实实在在承继了老铁医的风格:刻苦,严格,自主。人总爱找点休息的借口,因为一段时间的努力感动了自己。然而,到了桥区之后,我再也不抱怨课程多,任务重了,和医学院的课程相比,我们还真是图森破;与他们实验和手术中的体力强度相比,我们也不是那么累。桥区是自主性极强的一个校区,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这两年,桥区的变化非常大,每一次改变都直切要害。无论是装空调,换桌椅,更换投影和电脑,在踏踏实实地做事情。这个学期,图书馆给每一张桌子上安装了四个插座,为很多去图书馆的自习的同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感动得我热泪盈眶。丁家桥作为一个老校区,电路的改造相对麻烦,这次为了学生们的诉求也是蛮拼的。四牌楼图书馆去年的装修很漂亮,也很人性化,如果也能考虑到这一点就更完美了。
桥区便利的生活条件绝对是三个校区中最赞的,就不多言说了。自12年进入东南大学,这是我在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第五个学年了。作为一个七年制的学生,既没有考研的压力,也没有升学的兴奋;身边的师友都在,还是既往的熟悉和亲切,感觉只是普通升了一级。但我心里明白,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身上的责任已然不同,我会在各位老师,师兄师姐的指导下继续努力,度过一个有意义的研究生生活。